一、A1型题
1.下列各项,不支持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诊断的脑脊液检查是
A.外观混浊
B.蛋白质含量高
C.细胞数减少
D.糖含量明显减少
E.氯化物含量减少
答案:C
解析:脑脊液检查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明确诊断的重要依据。发病过程中,脑脊液压力升高,外观浑浊;白细胞明显增高;蛋白质含量增高,糖及氯化物含量均减少。
2.确诊伤寒的主要方法是
A.细菌培养
B.血常规
C.大便隐血试验
D.血清学检查
E.以上都不是
答案:A
解析:细菌培养是确诊伤寒的主要手段。
3.肥达反应阳性率较高的时期是
A.病前1周
B.病后第1周
C.病后第2周
D.病后第4周
E.病后第8周
答案:D
解析:肥达反应对伤寒有辅助诊断价值,常在病程第1周末出现阳性,第3-4周阳性率可达90%,其效价随病程的演变而递增,第4~5周达高峰,至恢复期应有4倍以上升高。
4.治疗伤寒慢性带菌者,首选
A.氯霉素
B.磺胺嘧啶
C.四环素
D.氨苄西林
E.红霉素
答案:D
解析:伤寒带菌者的治疗:成人带菌者可用氨苄西林、阿莫西林、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治疗,疗程4-6周。
5.伤寒患者排菌量较多的时期是
A.病前1周
B.病后第1周
C.病后第2~4周
D.病后第5周
E.病后第6周
答案:C
解析:伤寒患者自潜伏期开始即从粪便中排茵,发病后2-4周排茵量较多,传染性较强。
6.典型伤寒的临床表现是
A.长期稽留高热,肝脾肿大,外周血白细胞不高,肥达反应阳性
B.长期低热,肝脾肿大,周围血象不高,肥达反应阳性
C.长期弛张热,肝脾不大,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升高,肥达反应阳性
D.长期间歇高热,肝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消化道出血,肥达反应阳性
E.长期间歇寒战、高热,肝脾肿大,外周血白细胞正常,贫血,肥达反应阳性
答案:A
解析:伤寒极期:病程第2~3周,持续性高热达39℃-40℃, 多为稽留热型。大多数患者于起病1周左右可有脾大,质软或有轻压痛。部分患者肝脏亦大,重者可出现黄疸、肝功能异常,提示有中毒性肝炎存在。伤寒白细胞计数减少或正常。肥达反应对伤寒有辅助诊断价值,常在病程第1 周末出现阳性,第3~4周阳性率可达90%, 其效价随病程的演变而递增,第4-5周达高峰,至恢复期应有4倍以上升高。
7.伤寒出现肝脾肿大的主要原因是
A.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性反应
B.合并肝硬化
C. 11型变态反应
D.Ⅲ型变态反应
E.中毒性肝炎
答案:A
解析:伤寒的病理改变主要为全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炎性增生反应,镜下见以巨噬细胞为主的细胞浸润。
8.患者持续发热6天,怀疑为伤寒,为确诊较简便而可靠的检查是
A.尿培养
B.粪便培养
C.肥达反应
D.骨髓培养
E.血培养
答案:E
解析:血培养是确诊伤寒较简便而可靠的检查。
9.对伤寒的诊断及病情观察有参考价值的指标是
A.血白细胞计数
B.肥达反应
C.嗜酸粒细胞计数
D.体温的高低及热型
E.肝脾肿大的程度
答案:C
解析:伤寒白细胞计数减少或正常,性粒细胞减少;嗜酸粒细胞计数减少或消失,此有助于诊断和判断病情;血小板也可减少。故答案选择C。
10.下列哪项不是急性菌痢的典型表现
A.里急后重
B.发热
C.呕吐
D.腹痛
E.黏液便
答案:C
解析:急性典型菌痢:起病急,有发热(体温可达39cC或更高入 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黏液或脓血便,并有头痛、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中毒症状。
11. 急性菌痢选择敏感抗菌药物疗程为
A.1-3日
B.1-5日
C.2-5日
D.3-5日
E.4-5日
答案:D
解析:急性菌痢应根据当地志贺菌耐药情况、个体差异、大便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菌药物,避免滥用,疗程为3-5日。
12.鉴别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较可靠的依据是
A.潜伏期的长短
B.毒血症状的轻重
C.大便常规检查红白细胞计数
D.大便检出病原体
E.抗生素治疗是否有效
答案:D
解析:大便检出病原体是鉴别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较可靠的依据。
13.细菌性痢疾的主要预防措施是
A.隔离及治疗现症患者
B.流行季节预防服药
C.及时发现、治疗带菌者
D.口服痢疾活菌苗
E.切断传播途径
答案:E
解析:茵痢的预防应采用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预防措施。
14.目前菌痢的病原治疗首选
A.氯霉素
B.四环素
C.磺胺药
D.呋喃唑酮
E.氟喹诺酮类
答案:E
解析:菌痢的抗菌治疗:氟喹诺酮类药物为首选,但儿童、孕妇及哺乳期患者应慎用。
15.细菌性痢疾传播途径是
A.呼吸道传播
B.接触传播
C.消化道传播
D.虫媒传播
E.血液传播
答案:C
解析:细菌性痢疾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
微信好友
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