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腹部反跳痛发生的病理机制是:
A.空腔脏器扩张B.内脏肿大与肿瘤压迫
C.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压迫D.腹腔脏器炎症累及壁层腹膜
E.腹腔脏器炎症累及脏层腹膜
2.可引起胆囊肿大、无压痛,伴显著黄疸的疾病是:
A.胆囊炎B.胆管炎
C.胰头癌D.胆囊结石
E.胆总管结石
3.引起红细胞相对性增多的疾病是:
A.脾功能亢进B.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C.肺源性心脏病D.紫绀型先心病
E.大面积烧伤
4.引起血小板减少的疾病是:
A.急性白血病B.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C.慢性粒细胞白血病D.急性大失血
E.急性溶血
5.左心室肥大的心电图诊断标准是:
A.RV5+SV1>4.0mV B.RV1+SV5>3.5mV
C.RV5+SV1>1.2mV D.RV1+SV5>l.2mV
E.心电轴正常
6.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与生化改变,可通过免疫学检查发现。此种表现属于:
A.病原体被清除或排出体外B.隐性感染
C.显性感染D.病原携带状态
E.潜伏性感染
7.以下属于经消化道传播的传染病是:
A.鼠疫B.猩红热
C.肺结核D.霍乱
E.流行性乙型脑炎
8.大流行是指:
A.某传染病流行范围广,甚至超过国界或洲界
B.某种传染病在某地区近几年发病率的一般水平
C.某种传染病在某地区的发病率高于一般水平
D.某种传染病病例的发病时间分布高度集中于一个短时间之内
E.某种传染病在某一地区的发病率明显增加
9.下列关于急性肝炎病理表现的说法,错误的是:
A.肝脏肿大,肝细胞气球样变和嗜酸性变
B.如出现碎屑状坏死,提示极可能转为慢性
C.汇管区炎症细胞浸润,坏死区肝细胞增生,网状支架和胆小管结构正常
D.肝实质广泛破坏,弥漫性纤维增生
E.甲型和戊型肝炎,在汇管区可见较多的浆细胞
10.下列有关人禽流感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由禽流感病毒引起B.属人、禽、畜共患传染病
C.病禽及带毒健康禽为传染源D.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E.人群普遍易感
答案与解析:
1.【答案】D。解析:(1)该题考查的是诊断学-第三章-检体诊断-腹部触诊的知识点。(2)反跳痛表示炎症已波及腹膜壁层,腹肌紧张伴压痛、反跳痛(D对,E错)称为腹膜刺激征,是急性腹膜炎的可靠体征;空腔脏器疼痛属内脏神经痛,在体表上定位不分确切,所以疼痛不一定能准确反映溃房所在的解剖位置(A错);内脏肿大与肿瘤压迫为慢性腹痛(B错);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压迫重者可有肠麻痹征象,腰背部叩痛,白细胞计数可有升高(C错)。故本题选D。
2.【答案】C。解析:(1)该题考查的是诊断学-第三章-检体诊断-腹部常见疾病的体征的知识点。(2)急性胆囊炎表现为胆囊肿大,压痛明显,有囊性感,为墨菲征阳性(A错)。胰头癌表现为胆总管受压,胆囊显著肿大但无压痛,黄疸逐渐加深,即库瓦济埃征阳性(C对)。故本题选C。
3.【答案】E。解析:(1)该题考查的是诊断学-第四章-实验室诊断-血液的一般检查的知识点。(2)红细胞相对性增多是由于血浆容量减少,血液浓缩所致。见于严重腹泻、频繁呕吐、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E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崩症等;红细胞减少中溶血性贫血见于脾功能亢进(A错)、异常血红蛋白病、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红细胞增多中绝对增多,继发性者多由于组织缺氧造成,可见生理性:新生儿及高原生活者,病理性:严重的慢性心肺疾病,如肺源性心脏病(C多)、阻塞性肺气肿、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D错),继发性者见真性红细胞增多症(B错)。故本题选E。
4.【答案】A。解析:(1)该题考查的是诊断学-第四章-实验室诊断-血液的一般检查的知识点。(2)血小板增多:①反应性增多:见于急性大出血(D错)及溶血(E错)之后、脾切除术后等;②原发性增多: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B错)、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错)、骨髓纤维化早期等。血小板减少:①生成障碍: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A对)、急性放射病等;②破坏或消耗增多: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系统性红斑狼疮等;③分布异常。故本题选A。
5.【答案】A。解析:(1)该题考查的是诊断学-第五章-心电图诊断-常见异常心电图的知识点。(2)左空肥大的心电图表现:①QRS波群电压增高:RV5或RV6>2.5mV,RV5或RV6+SV1>4.0mV(男)或>3.5mV(女)(A对,BCD错);②心电轴左偏(E错);③QRS波群时间延长到0.10~0.11s;④ST-T改变,以R波为主的导联中,ST段下移≥0.05mV,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左室肥大常见于高血压心脏病、二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病变、心肌病等。故本题选A。
6.【答案】B。解析:(1)该题考查的是传染病学-第一章-传染病学总论-传染过程的表现的知识点。(2)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B对),病原体只引起特异性免疫应答,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无临床症状,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发现。病原体被清除: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可被人体防御第一线的非特异性免疫屏障如胃酸所清除;亦可被人体的特异性被动免疫所中和,还可被预防注射疫苗或感染后获得的特异性自动免疫而清除(A错)。显性感染又称临床型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引起机体免变应容,且由于病原体本身和/或机体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出现临床表现而发病(C错)。病原携带:按病原体的不同可分为病毒、细菌携带及原虫携带。携带者持续排出病原体无明显临床症状,而不引起人们注意,成为许多传染病的重要传染源(D错)。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由于机体的不足以清除病原体,而将其局限化但不引起显性感染,病原体长期潜伏于机体内,一旦人体免疫功能下降,才引起显性感染,潜伏性感染一般不排出病原体,因此与病原携带状态不同(E错)。故本题选B。
7.【答案】D。解析:(1)该题考查的是传染病学-第一章-传染病学总论-传染病的流行过程的知识点。(2)消化道传播的疾病如霍乱(D对)、伤寒、某些寄生虫病等;呼吸道传播的疾病如流感、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肺结核(C错)、麻疹等;经吸血节肢动物传播的如流行性乙型脑炎(E错)、丝虫病;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如鼠疫(A错)、流行性出血热;通过患者作为传染源的疾病如猩红热(B错)。故本题选D。
8.【答案】A。解析:(1)该题考查的是传染病学-第一章-传染病学总论-传染病的特征的知识点。(2)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包括散发、流行、大流行和爆发。散发指某传染病在某地区的发病情况处于常年一般发病率水平(B错);流行指在某一地区的发病率高于一般水平(CE错);大流行指流行范围广,甚至超过国界或洲界(A对);暴发指在某地区短时间内出现许多某流行病患者,且传染源和传播途径常一致(D错)。故本题选A。
9.【答案】D。解析:(1)该题考查的是传染病学-第二章-病毒感染-病毒性肝炎病理表现的知识点。(2)肝脏肿大,表面光滑。镜下可见:肝细胞变性和坏死,以气球样变最常见也可见到肝细胞嗜酸性变和凝固性坏死(A错)。电镜下可见内质网显著扩大,核糖体脱落,线粒体减少。乙肝汇管区的改变多不明显,甲型、戊型肝炎多见较多浆细胞浸润(CE错),丙肝有滤泡样淋巴细胞聚集和较明显的脂肪变性。急性重型肝炎主要是肝细胞大面积坏死、坏死后的炎细胞浸润、纤维素的增生、纤维母细胞大量增生,形成肝脏纤维化。如出现碎屑样坏死,提示极可能转为慢性(B错)。不包括肝实质的改变(D对)。故本题选D。
10.【答案】D。解析:(1)该题考查的是传染病学-第二章-病毒感染-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知识点。(2)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简称人禽流感,是由甲型禽流感病毒(A错)引起人、禽、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B错)。传染源主要为病禽、健康带毒的禽,特别是感染H5N1亚型病毒的鸡、鸭(C错)。通常禽流感病毒并不感染人,禽流感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冬、春季节多暴发流行。夏季发病较少,多呈散发,症状也较轻(D对)。人群普遍易感。12岁以下儿童发病率较高,病情较重(E错)。故本题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