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事业单位的考试中,中医外科学内容较多,并且大家都不太熟悉,所以是较为容易失分的学科。尤其是周围血管疾病一章为重点章节之一,出分较多,故容易出错。中公医疗为各位考生对本章节脱疽的内容进行总结梳理,以帮助大家更好的掌握此部分内容。
1.概念:脱疽是指发于四肢末端,严重时趾(指)节坏疽脱落,又称“脱骨疽”。
2.中医文献中,与“脱疽”相关的病名还有“脉痹”及“筋疽”。
3.病因:在内由于脾肾阳气不充、气血虚亏或肝肾阴虚,在外则由于烟毒及寒湿损伤。
4.病位:好发于四肢末端,以下肢多见。
5.病机:气血凝滞、经脉阻塞。
6.病理变化:病理产物有瘀血、痰饮、寒浊及热毒。
7.辨证要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好发于青壮年,以20~40岁男性多见。多发于寒冷季节或常在寒冷季节加重,常先一侧下肢发病,继而累及对侧,少数患者可累及上肢。患者多有受冷、受潮湿、嗜烟、外伤等病史。本病病程较长,易复发。根据疾病的发展过程,临床一般可分为三期。
8.外治疗法:中药熏洗,手术治疗,坏死组织剜除术,趾(指)切除缝合术,截肢术。
9.其他疗法:前列地尔扩张血管,抗生素预防感染扩散,镇痛剂止痛等。
10.治疗原则:活血化瘀。改善和增进肢体血液循环,解除或减轻疼痛,挽救肢体,恢复劳动力,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出现。
11.寒湿阻络证的临床表现:患趾(指)喜暖怕冷,麻木,酸胀疼痛,多走则疼痛加剧,稍歇痛减,皮肤苍白,触之发凉,趺阳脉搏动减弱,舌淡,苔白腻,脉沉细。
12.血脉瘀阻证的临床表现:患趾(指)酸胀疼痛加重,夜难入寐,步履艰难,患趾(指)皮色暗红或紫暗,下垂更甚,肌肉萎缩,趺阳脉搏动消失,舌暗红或有瘀斑,苔薄白,脉弦涩。
13.湿热毒盛证的临床表现:患肢剧痛,日轻夜重,局部肿胀,皮肤紫暗,浸淫蔓延,溃破腐烂,肉色不鲜,身热口干,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14.热毒伤阴证的临床表现:皮肤干燥,毫毛脱落,趾(指)甲增厚变形,肌肉萎缩,趾(指)呈干性坏疽,口干欲饮,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细数。
15.气阴两虚证的临床表现:病程日久,坏死组织脱落后疮面久不愈合,肉芽暗红或淡而不鲜,倦怠乏力,口渴不欲饮,面色无华,形体消瘦,五心烦热,舌淡尖红,少苔,脉细无力。
16.寒湿阻络证——温阳散寒,活血通络——阳和汤加减。
17.血脉瘀阻证——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桃红四物汤加减。
18.湿热毒盛证——清热利湿,解毒活血——四妙勇安汤加减。
19.热毒伤阴证——清热解毒,养阴活血——顾步汤加减。
20.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黄芪鳖甲汤加减。
此外中公医考为大家提供了每月测评,还没参加测试的同学,快来扫码参加吧!
微信好友
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