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汗证是以汗液外泄失常为主症的一类病证。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称为自汗;寐中汗出,醒来即止者称为盗汗。
2.东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治》首先记载了盗汗的名称,并认为由虚劳所致者较多。
3.汗证的病因主要有体虚久病、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基本病机是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
4.脱汗常与汗证进行鉴别,脱汗发生于病情危重之时,正气欲脱,阳不敛阴,以致汗液大泄,表现为大汗淋漓或汗出如珠,常同时伴有声低息短、精神疲惫、四肢厥冷、脉微欲绝或散大无力等症状。
5.战汗常与汗证进行鉴别,战汗则发生于急性热病过程中,症见发热烦渴,突然全身恶寒战栗,继而汗出,热势渐退。
6.黄汗常与汗证进行鉴别,黄汗则以汗出色黄如柏汁、染衣着色为特点,多因湿热内蕴所致。
7.汗出恶风,稍劳尤甚,易于感冒,体倦乏力,面色少华;脉细弱,苔薄白为肺卫不固证。
8.夜寐盗汗,或有自汗,五心烦热,或兼午后潮热,两颧色红,口渴;舌红少苔,脉细数为阴虚火旺证。
9.睡则汗出,醒则自止,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神疲气短,面色少华;舌质淡,苔白,脉细为心血不足证。
10.蒸蒸汗出,汗黏,易使衣服黄染,面赤烘热,烦躁,口苦,小便色黄;舌苔薄黄,脉象弦数为邪热郁蒸证。
11.汗证应着重辨别阴阳虚实。
12.虚证应益气养阴、固表敛汗;实证当清肝泄热、化湿和营;虚实夹杂者,则根据虚实的主次而适当兼顾。
13.阴虚火旺证。治法:滋阴降火。代表方:当归六黄汤。
14.心血不足证。治法:补养心血。代表方:归脾汤。
15.邪热郁蒸证。治法:清肝泄热,化湿和营。代表方:龙胆泻肝汤。
16.肺卫不固证。治法:益气固表。代表方:玉屏风散。
17.汗证在预防上需要加强体育锻炼,注意劳逸结合,避免思虑烦劳过度,保持精神愉快,少食辛辣厚味,是预防汗证的重要措施。
18.《伤寒明理论·自汗》:“自汗之证,又有表里之别焉,虚实之异焉。”
19.《证治要诀·盗汗自汗》:“眠熟而汗出者,曰盗汗,又名寝汗。不分坐卧而汗者,曰自汗。
20.《医学正传·汗证》:“其自汗者,无时而濈濈然出,动则为甚,属阳虚,胃气之所司也;盗汗者,寐中而通身如浴,觉来方知,属阴虚,营血之所主也。
微信好友
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