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考点总结40条:
1.外科疾病发生,最常见的致病因素:"热毒""火毒"。
2.风邪:侵犯上部,其肿宣浮,皮色或红或不变,痛无定处,走注甚速。
3.寒邪:侵袭筋骨关节,色紫青暗,肿势散漫,痛有定处,化脓迟缓。
4.暑邪:烦红、肿胀、灼热、糜烂流脓、滋水,或痒或痛,痛遇冷则减
5.湿邪:侵犯下部,患部肿胀、水疱、脓疱、糜烂流滋、作痒。
6.燥邪:侵犯手足、皮肤、黏膜,患部干燥、枯稿、皲裂、脱屑。
7.火邪:掀红灼热,肿势皮薄光泽,疼痛剧烈,易化脓腐烂,或有皮下瘀斑。
8.外科疾病的发病机理: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失和。
9.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阴阳平衡失调。
10.八纲辨证的总纲,一切外科疾病辨证的总纲是:阴阳
11.上部病因:风温、风热;中部病因:气郁、火郁;下部病因:寒湿、湿热。
12.多气多血之经:大肠经、胃经。
13.多血少气之经:小肠经、膀胱经、心包经、肝经。
14.多气少血之经:三焦经、胆经、心经、肾经、肺经、脾经。
15.湿痛:痛而酸胀,肢体沉重,按之出现可凹水肿或见糜烂流滋。
16.痰痛:疼痛轻微,或隐隐作痛,皮色不变,压之酸痛。
17.阳证溃疡:色泽红活鲜润,疮面脓液稠厚黄白,腐肉易脱,新肉易生,疮口易收,知觉正常。
18.阴证溃疡:疮面色泽灰暗,脓液清稀,或时流血水,腐肉不脱,或新肉不生,疮口经久难敛,疮面不知痛痒。
19.外科疾病内治法总的治疗原则:消、托、补。
20.阳和解凝膏:疮形不红不热,漫肿无头之阴证疮疡未溃者。
21.冲和膏:消肿软坚;适用于半阴半阳证。
22.生肌玉红膏:一切溃疡,腐肉未脱,新肉未生之时,或日久不能收口者。
23.生肌白玉膏:溃疡腐肉已净,疮口不敛者,以及乳头皲裂、肛裂等手囊。
25.切开法切口选择:选择脓腔最低点或最薄弱处。一般疮疡宜循经直切。
26.乳房部:应以乳头为中心,放射状切开。
27.关节区脓肿:一般施行横切口、弧形切口或"S"形切口。
28.肛旁低位脓肿:应以肛管为中心作放射状切开。
29.砭镰法:"飞针";急性阳证疮疡,如下肢丹毒、红丝疗、疗疮痈肿初起、外伤瘀血肿痛等。
30.挂线法:疮疡溃后,脓水不净,经治无效而形成瘘管或窦道者,或疮口过深,或生于血络丛处不宜切开手术者。
31.药线引流:溃疡疮口过小,脓水不易排出者;或已成漏管、窦道者。
32.导管引流法:附骨疽、流痰、流注等脓腔较深、脓液不易畅流者,或腹腔手术后。
33.扩创引流:痈、有头疽等脓肿溃后有袋脓者,凛病溃后形成空腔或脂瘤染毒化脓等,经其他引流、垫棉法等无效者。
34.垫棉法:溃疡脓出不畅有袋脓者;或疮孔窦道形成脓水不易排尽者;或溃疡脓腐已尽,新肉已生,但皮肉一时不能黏合者。
35.神灯照法:痈疽轻证,未成脓者自消,已成脓者自渍,不腐者即腐。
36.烟熏法:干燥而无渗液的各种顽固性皮肤病。
37.湿渍法:阳证疮疡初起、溃后;半阴半阳证及阴证疮疡.
38.特点:肿势局限,范围多在3cm左右,突起根浅,色红、灼热、疼痛,易脓、易溃、易敛。
39.有头疗:灼热疼痛,突起根浅,中心有一脓头,出脓即愈。
40.补托法:正虚毒盛,不能托毒外达,疮形平塌,根脚散漫不收,难溃难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