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脾之液为:
A.汗B.涕
C.泪D.唾
E.涎
2.具有固摄、中介、温煦与凉润功能的是:
A.精B.气
C.血D.津
E.液
3.按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小肠经流注于:
A.膀胱经B.胆经
C.三焦经D.心经
E.胃经
4.易导致肾气不固的情志异常是:
A.过度悲伤B.过度愤怒
C.忧思成疾D.喜乐过度
E.恐惧过度
5.发病的重要条件是:
A.正气被伤B.正气不足
C.邪气内生D.邪气偏盛
E.邪气损正
答案与解析:
1.【答案】E。解析:(1)该题考查的是中医基础理论-第五章-藏象-五脏与五液的关系的知识点。(2)脾之液为涎(E对),心之液为汗(A错),肺之液为涕(B错),肝之液为泪(C错),肾之液为唾(D错)。故本题选E。
2.【答案】B。解析:(1)该题考查的是中医基础理论-第六章-精、气、血、津液、神-第二节气的知识点。(2)气的功能。①推动与调控作用:气的推动作用,指气中属阳部分(阳气)的激发、兴奋、促进等作用。②温煦与凉润作用:气的温煦作用,指气中属阳部分(阳气)的促进产热,消除寒冷,使人体温暖的作用。气的凉润作用,指气中属阴部分(阴气)的抑制产热,消除热量,使人体寒凉的作用。③防御作用:气既能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同时也可以祛除侵入人体内的病邪。④固摄作用:指气对体内血、津液、精等液态物质的固护、统摄和控制作用,防止其无故流失,保证它们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⑤中介作用:指气能感应传导信息以维系机体的整体联系(B对);精:繁衍生命;濡养作用;化血作用;化气作用;化神作用(A错);血:濡养作用:血的濡养作用,反映在面色、肌肉、皮肤、毛发、感觉和运动等方面。化神作用:血是机体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C错);津液:滋润濡养。充养血脉(D、E错)。故本题选B。
3.【答案】A。解析:(1)该题考查的是中医基础理论-第七章-经络的知识点。(2)十二经脉在体内流注顺序为:从手太阴肺经开始,在食指端流注手阳明大肠经,经鼻翼旁流注足阳明胃经(E错),经足大趾端流注足太阴脾经,经心中流注手少阴心经(D错),经小指端流注手太阳小肠经,经目内眦流注足太阳膀胱经(A对),经足小趾端流注足少阴肾经,经胸中流注手厥阴心包经,经无名指端流注手少阳三焦经(C错),经目外眦流注足少阳胆经(B错),经足大趾流注于足厥阴肝经,再经肺中传至手太阴肺经,完成一个循环。可简单巧记为“肺大(大肠)胃牌心小肠,胱(膀胱)肾包(心包)焦(三焦)胆肝藏”。小肠经流注于膀胱经,故本题选A。
4.【答案】E。解析:(1)该题考查的是中医基础理论-第九章-病因的知识点。(2)七情致病特点为直接伤及内脏,影响脏腑气机,情志异常波动,可使病情加重或迅速恶化。不同情志刺激对各脏有不同影响,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B错),“喜伤心”(D错)、“思伤脾”(C错),“忧伤肺”(A错)、“恐伤肾”(E对)等。故选E。
5.【答案】C。解析:(1)该题考查的是中医基础理论-第十章-发病-发病的基本原理的知识点。(2)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基础,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C对,ABDE错)。故本题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