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素问》“精气夺则虚”可视为虚证的提纲。
2.《金匮要略》首先提出了虚劳的病名。
3.汪绮石《理虚元鉴》“治虚有三本,肺、脾、肾是也。”
4.虚劳的病因:禀赋薄弱;烦劳过度,损伤五脏;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大病久病,失于调理;误治失治,损耗精气。
5.基本病机——气、血、阴、阳亏虚。
6.病位——涉及五脏,尤以脾肾为要。
7.辩证要点:辨别五脏气血阴阳亏虚;辨别有无兼夹病证。
8.治疗原则:“虚则补之”、“损则益之”,以补益为基本原则。
9.治法:益气、养血、滋阴、温阳。
10.肺气虚:
症状:短气自汗,声音低怯,时寒时热,平素易于感冒,面白,舌质淡,脉弱。
治法:补益肺气。
代表方:补肺汤。
11.心气虚:
症状:心悸,气短,劳则尤甚,神疲体倦,自汗,舌质淡,脉弱。
治法:益气养心。
代表方:七福饮。
12.脾气虚:
症状:饮食减少,食后胃脘不舒,倦怠乏力,大便溏薄,面色萎黄,舌淡苔薄,脉弱。
治法:健脾益气。
代表方:加味四君子汤。
13.肾气虚:
症状: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小便频数而清,白带清稀,舌质淡,脉弱。
治法:益气补肾。
代表方:大补元煎。
14.心血虚:
症状:心悸怔仲,健忘,失眠,多梦,面色不华,舌质淡,脉细或结代。
治法:养血宁心。
代表方:养心汤。
15.肝血虚:
症状:头晕,目眩,胁痛,肢体麻木,筋脉拘急,或筋惕肉瞤,妇女月经不调甚则闭经,面色不华,舌质淡,脉弦细或细涩。
治法:补血养肝。
代表方:四物汤。
16.肺阴虚:
症状:干咳,咽燥,甚或失音,咯血,潮热,盗汗,面色潮红,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养阴润肺。
代表方:沙参麦冬汤。
17.心阴虚:
症状:心悸,失眠,烦躁,潮热,盗汗,或口舌生疮,面色潮红,舌红少津,脉细数。治法:滋阴养心。
代表方:天王补心丹。
18.脾胃阴虚:
症状:口干唇燥,不思饮食,大便燥结,甚则干呕,呃逆,面色潮红。
治法:养阴和胃。
代表方:益胃汤。
19.肝阴虚:
症状:头痛,眩晕,耳鸣,目干畏光,急躁易怒,或肢体麻木,筋惕肉瞤,面潮红,舌干红,脉弦细数。
治法:滋养肝阴。
代表方:补肝汤。
20.肾阴虚:
症状:腰酸,遗精,两足痿弱,眩晕,耳鸣,甚则耳聋,口干,咽痛,颧红,舌红,少津,脉沉细。
治法:滋补肾阴。
代表方:左归丸。
微信好友
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