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招聘

 
首页 医疗招聘 备考指导

预防医学专业知识:传染病的特征考点总结

来源:
2015-12-14 16:45:44
0
A+

 全国卫生人才招聘公共基础知识每日一练医学专业知识每日一练

(二)常见的症状与体征

1.发热:大多数传染病都可引起发热;如流行性感冒、恙虫病、结核病和疟疾等。

(1)发热程度:临床上可在口腔舌下、腋下或直肠探测体温。其中,口腔和直肠需探测3分钟,腋下需探测10分钟。以口腔温度为标准,发热的程度可分为:

①低热:体温为37.5~37.9℃,

②中度发热:体温为38〜38.9℃,

③髙热:体温为39〜40.9℃,

④超高热:体温达41℃以上。

(2)传染病的发热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

1)体温上升期

是指病人于病程中体温上升的时期。若体温逐渐升高,患者可出现畏寒,可见于伤寒、细菌性痢疾等。若体温急剧上升至39℃以上,则常伴寒战,可见于培疾、登革热等。

2)极期

是指体温上升至一定高度,然后持续一段较长时间的时期。

3)体温下降期

是指升髙的体温缓慢或快速下降的时期。有些传染病,如伤寒.结核病等多需经数天后才能降至正常水平,有些传染病,如疟疾、败血症等则可于数十分钟内降至正常水平,同时常伴有大量出汗。

(3)热型及其意义:热型是传染病的重要特征之一,具有鉴别诊断意义,较常见的有5种热型:

1)稽留热:体温升达的39℃以上而且24小时相差不超过1℃,可见于伤寒、斑疫伤寒等的极期。

2)弛张热:24小时体温相差超过1℃,但较低点未达正常水平,常见于败血症。

3)间歌热:24小时内体温波动于高热与正常体温之下,可见于疟疾、败血症等。

4)回归热:是指高热持续数日后自行消退,但数日后又再出现高热.可见于回归热、布鲁菌病等。若在病程中多次重复出现并持续数月之久时称为波状热。

5)不规则热:是指发热病人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的热型,可见于流行性感冒、败血症等。

2.发疹

许多传染病在发热的同时伴有发疹,称为发疹性传染病。发疼时可出现皮疼。分为外疼和内疼(黏膜疼)两大类。出疮时间、部位和先后次序对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如水痘、风疹多于病程的第一日出皮疹,猩红热多于第二日,麻疹多于第三日,斑疼伤寒多于第五日,伤寒多于第六日等。水痘的皮疹主要分布于躯干;麻疹的皮疹先出现于耳后、面部、然后向躯千、四肢菱延,同时有黏膜疹(科氏斑)。

皮疹的形态可分为4大类:

1)斑丘疫

斑疹呈红色不凸出皮肤,可见于斑疹伤寒、趣红热等。丘疹呈红色凸出皮肤,可见于麻疹、恙虫病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玫瑰疹属于丘疹,呈粉红色,可见于伤寒、沙门菌感染等。斑丘疹是指斑疫与丘疮同时存在,可见于麻疫、登革热、风疹、伤寒、猩红热及科萨奇病毒感染等传染病。

2)出血疹亦称瘀点,多见于肾综合征出血热、登革热和流行性脑脊髄膜炎等传染病。出血疹可相互融合形成瘀斑。

3)疱疹:多见于水痘、单纯疱疹和带状疱疹等病毒性传染病,亦可见于立克次体痘及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等。若疱疹液呈脓性则称为脓疱疹。

4)荨麻疹,可见于病毒性肝炎、蠕虫蚴移行症和丝虫病等

有些疾病,如登革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可同时出现斑丘疹和出血疹。焦痂发生于昆虫传播媒介叮咬处,可见于恙虫病、北亚蜱媒立克次体病等。

3.毒血症状

病原体的各种代谢产物,包括细菌毒素在内,可引起除发热以外的多种症状,如疲乏,全身不适,厌食,头痛,肌肉、关节和骨骼疼痛等。严重者可有意识障碍、请妄、脑膜刺激征、中毒性脑病、呼吸衰竭及休克等表现,有时还可引起肝、肾损害,表现为肝、肾功能的改变。

4.单核-吞睡细胞系统反应

在病原体及其代谢产物的作用下,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可出现充血、增生等反应,临床上表现为肝、脾和淋巴结肿大。

(三)临床类型

根据传染病临床过程的长短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型;按病情轻重可分为轻型、典型(也称中型或普通遼)、重型和暴发型。

更多预防医学专业知识请关注中公卫生预防医学考试资料

上一页3/3 下一页
微信微信
朋友圈朋友圈
微博微博
上一篇:医学影像学复习资料:CT检查技术
下一篇:2024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合同制护士考核事宜通知(三)

猜你喜欢

热门课程

精品试听课预约

姓名
手机
验证码
获取
立即试听课程试听
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医考题APP

APP

医考小程序

小程序

备考交流群

备考交流

机考系统

机考系统

Copyright©1999- 北京中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