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药师

 
首页 执业药师 备考知识

2017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 复习课件第八章 祛风湿药

来源:中公医考网整理
2017-07-17 19:19:53
1009
A+

五加皮

【性味归经】 辛、苦,温。归肝、肾经。

【性能特点】 本品辛散苦泄温通,主入肝肾二经,既善祛风寒湿邪,又能补肝肾、强筋骨,为治风寒湿痹、筋骨软弱或四肢拘挛之要药。还能利水,治水肿、脚气浮肿。

【功效】 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利水。

【主治病证】①风湿痹痛,四肢拘挛。

②肝肾不足所致腰膝软弱、小儿行迟。③水肿,脚气浮肿。

【用量】 5—10g。

蕲蛇

【性味归经】 甘、咸,温。有毒。归肝经。

【性能特点】 本品性温有毒,主入肝经,内走脏腑,外达皮肤,透骨搜风,走窜力猛。功善祛风通络、定惊止痉。

【功效】 祛风通络,定惊止痉。

【主治病证】①风湿痹痛,筋脉拘挛。

②中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肢体麻木。

③麻风,顽癣,皮肤瘙痒。④破伤风,急慢惊风。

【用量用法】 3—10g。研末服1~1.5g。

稀莶草

【性味】 辛、苦,寒。

【功效】 祛风湿,通经络,清热解毒,降血压。

【主治病证】①风湿痹证,骨节疼痛。②中风手足不遂。

③痈肿疮毒,湿疹瘙痒。④高血压病。

[配伍] 稀莶草配臭梧桐:两药合用,既祛风湿、通经络,治风湿痹痛筋脉拘挛麻木;又降血压,治高血压病。

【用量用法】 10~15g。治风寒湿痹宜制用,治热痹、痈肿、湿疹宜生用。

络石藤

【性味】 苦,微寒。 【功效】 祛风通络,凉血消肿。

【主治病证】 1、治风湿痹痛,筋脉拘挛。 2、喉痹,痈肿。

【用量】 6~15g。

桑枝

【性味】 苦,平。 【功效】 祛风通络(横走肢臂),利水。

【主治病证】 风湿痹痛,水肿,脚气浮肿。 【用量】 10~30g。

海风藤

【性味】 辛、苦,微温。 【功效】 祛风湿,通经络。

【主治病证】 ①风湿痹痛,筋脉拘挛。 ②跌打损伤,瘀血肿痛。

【用量】 5—10g。

川乌

【性味】辛、苦,热。有大毒。归心肝肾经

【功效】祛风除湿,散寒止痛。

【主治病证】①风寒湿痹,寒湿头痛。

②腹冷痛,寒疝腹痛。③局部麻醉(外用)。

【用量用法】 1.5~3g。多用制品,先下久煎。

【使用注意】 本品性热有毒,故孕妇忌服,不宜过量或久服。反半夏、瓜蒌、天花粉、川贝母、浙贝母、白蔹、白及,畏犀角。

雷公藤

【性味】 苦、辛,凉。有大毒。

【功效】 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消肿止痛,杀虫解毒。

【主治病证】①风湿痹证,拘挛疼痛。

②疔疮肿毒,腰带疮,湿疹,麻风,疥癣。

【用量用法】 10~25内服煎汤,文火1~2小时,研粉每次0.5一l.5g。入汤剂,宜久煎。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本品毒剧,故内服宜慎,孕妇忌服,患有心、肝、肾器质性病变或白细胞减少症者慎服。外敷不可超过半小时,否则起泡。

上一页3/5 下一页
微信微信
朋友圈朋友圈
微博微博
上一篇:2017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 复习课件第七章
下一篇:《西药一》考点:生物利用度

猜你喜欢

热门课程

网课
百炼药师高端课程
 
网课
“药”神尊享班
 
网课
冲刺点睛班
 
网课
OAO旗舰组合A班
 

精品试听课预约

姓名
手机
验证码
获取
立即试听课程试听
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医考题APP

APP

医考小程序

小程序

备考交流群

备考交流

机考系统

机考系统

Copyright©1999- 北京中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