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下列何种情况下可暂不拔除阻生齿:
A.阻生齿有反复发生冠周炎病史B.阻生齿近中出现食物嵌塞
C.完全骨埋伏阻生齿无临床症状D.正畸要求
E.阻生齿大面积龋坏
2.发现牙根进入上颌窦时,首先应做的是:
A.从穿孔处掏根B.开窗取根
C.冲洗上颌窦D.拍X线片
E.服抗菌药物
3.口腔种植学的指导理论是:
A.骨结合理论B.纤维结合理论
C.骨牵张理论D.微创理论
E.骨粘连理论
4.口腔颌面部感染的主要途径是:
A.牙源性感染B.腺源性感染
C.损伤性感染D.血源性感染
E.医源性感染
5.导致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腺源性感染一般指:
A.小涎腺的感染
B.三大唾液腺的感染
C.淋巴结感染
D.感染区淋巴结炎突破被膜引发间隙感染
E.皮脂腺感染
6.智齿冠周炎局部检查的常见表现不包括:
A.局部糜烂颗粒状增生似菜花状B.挤压龈袋可有脓液溢出
C.肿胀的龈瓣覆盖低位阻生齿D.严重者炎症可波及舌腭弓和咽侧壁
E.化脓性炎症局限后,可形成冠周脓肿
7.颊间隙感染常见于:
A.上下颌磨牙B.上下颌双尖牙
C.上下颌尖牙D.上下颌切牙
E.A+B
8.翼下颌间隙感染:
A.张口受限,咀嚼时痛,口内上颌结节后方有压痛
B.张口受限,吞咽时痛,腭垂偏向健侧
C.张口受限,咀嚼时痛加剧,并向耳颞部反射
D.张口极度困难,患侧下颌支后缘内侧皮肤肿胀并有深部压痛
E.牙关紧闭,颈强直
9.由急性冠周炎或根尖周炎等原因引起的骨髓炎称为:
A.婴儿颌骨骨髓炎B.亚急性颌骨骨髓炎
C.放射性颌骨骨髓炎D.急性化脓性颌骨骨髓炎
E.慢性颌骨骨髓炎
10.慢性边缘性颌骨骨髓炎的手术时机常选在病程的:
A.7~10日B.2~4周
C.5~7周D.8~10周
E.11~12周
答案与解析:
1.【答案】C。解析:下颌第三磨牙拔除适应证:①反复引起冠周炎症者。②本身有龋坏,或引起第二磨牙牙体、牙周病变者。③正畸需要拔除者。④可能是颞下颌关节紊乱病诱因者。⑤因完全骨阻生而被疑为原因不明的神经痛病因者或可疑为病灶牙者。⑥已引起牙源性囊肿或肿瘤者。⑦因压迫导致第二磨牙牙根或远中骨吸收。⑧引起第二磨牙与第三磨牙之间食物嵌塞。完全骨埋伏无临床症状的阻生齿,危害较小,拔除难度大创伤大,可暂不拔牙,故选C。
2.【答案】D。解析:首先要明确牙根位置,需拍X线片观察,根据断根的位置在进行治疗,故选D。
3.【答案】A。解析:纤维骨结合指种植体与骨组织之间存在着一层非矿化的纤维结缔组织。然而从病理学的角度分析,这是一种异物反应。
4.【答案】A。解析:病原菌通过病变牙或牙周组织进入人体内发生感染者,称牙源性感染。牙与颌骨直接相连,牙体及牙周感染可向根尖、牙槽骨、颌骨以及颌面部蜂窝组织间隙扩散。继发龋病、牙周病、智牙冠周炎这些临床常见病的牙源性途径是口腔颌面部感染的主要途径。
5.【答案】D。解析:面颈部淋巴结既可继发于口腔、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炎症改变;淋巴结感染又可穿过淋巴结被膜向周围扩散,引起筋膜间隙的蜂窝织炎,称为腺源性感染途径。故此题选D。
6.【答案】A。解析:局部糜烂颗粒状增生似菜花状高度提示癌变,初期,一般全身无明显反应;患者自觉患侧磨牙后区胀痛不适,咀嚼、吞咽、开口活动时疼痛加重。病情继续发展,局部可呈自发性跳痛或沿耳颞神经分布区产生反射性痛。当炎症波及咀嚼肌时,可引起肌肉反射性痉挛而出现不同程度的开口受限,甚至出现“牙关紧闭”。由于口腔不洁,现为口臭,舌苔变厚,龈袋处有咸味分泌物溢出。
7.【答案】A。解析:颊间隙感染常见源于上、下颌磨牙的根尖脓肿或牙槽脓肿穿破骨膜侵入颊间隙,也可因颊部皮肤损伤、颊黏膜溃疡继发感染,或颊、颌上淋巴结的炎症扩散所致。故选择A。
8.【答案】D。解析:翼下颌间隙感染时患者有张口受限、咀嚼食物及吞咽疼痛,下颌支后缘稍内侧皮肤可有轻度肿胀、深压痛,故此题选D;颞深间隙感染可出现压痛、咀嚼痛和不同程度的张口受限,压痛部位常位于口内上颌结节后方;咽旁间隙感染主要是咽侧壁红肿、腭扁桃体突出,肿胀波及同侧软腭、腭舌弓和腭咽弓,腭垂被推向健侧,患者可自觉吞咽疼痛。
9.【答案】D。解析:化脓性颌骨骨髓炎约占各类型颌骨骨髓炎的90%以上,感染途径主要为牙源性感染,急性根尖周炎、牙周炎、智牙冠周炎可引起急性化脓性颌骨骨髓炎。婴儿颌骨骨髓炎感染多为血源性,多发于上颌骨,下颌骨极为罕见;由放射线引起的放射性颌骨坏死称为放射性颌骨骨髓炎。
10.【答案】B。解析:慢性中央性颌骨骨髓炎病变比较局限者,死骨与周围组织分离的时间在发病后3~4周;如病变呈广泛弥漫者,则需5~6周或更长一段时间。一般应在死骨与周围骨质分离后,施行手术最好。死骨未分离,过早手术,有时不易确定死骨摘除的范围。慢性边缘性骨髓炎已明确骨质破坏的部位和范围,一般在病程2~4周后,即可施行病灶清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