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苯二氮䓬类药物使用必须通过增加用量才能原有剂量所能达到的效果,这种现象称为:
A.耐受性
B.依懒性
C.戒断性
D.灵敏性
E.特异性IgM抗体
1.【答案】A。解析:必须通过增加用量才能获得原有剂量所能达到的效果的现象称为耐受性(A对),耐受性为机体在连续多次用药后对药物的反应性降低,增加剂量可恢复反应,停药后耐受性可消失。依赖性(B错)指长期应用某药物后,机体对这种药物产生生理性或精神性的依赖和需求。戒断性(C错)即停药综合征,患者在长期反复用药后突然停药可发生停药症状,如高血压患者长期应用β肾上腺受体阻断药后,如果突然停药,血压和心率反跳性升高,症状加重。灵敏性(D错)是反应药物的敏感程度。特异性IgM抗体(E错)与本题无关。
2. 佩戴金属首饰后局部皮肤出现炎症反应,其免疫病理基础可能是:
A.I型超敏反应
B.II型超敏反应
C.III型超敏反应
D.IV型超敏反应
E.arthus反应
2.【答案】D。解析:佩戴金属首饰后局部皮肤出现炎症反应是一种接触性迟发型超敏反应,是由于金属中的小分子半抗原与体内蛋白质结合成全抗原,经朗格汉斯细胞摄取并提呈给T细胞,使其活化、分化为效应T细胞和记忆T细胞,机体再次接触相应抗原后刺激特异性T细胞活化,产生一系列细胞因子,介导组织炎症损伤,局部皮肤出现炎症反应,此反应属于Ⅳ型超敏反应(D对)。I型超敏反应(A错)(P146)在四型超敏反应中发生速度与最快,一般在第二次接触抗原后数分钟内出现临床症状,故也称速发型超敏反应。变应原是I型超敏反应的始动因素,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表达高亲和性IgE Fc受体介导I型超敏反发生,常见的疾病是药物过敏性休克,支气管哮喘等。Ⅱ型超敏反应(B错)(P150)又称为细胞型或细胞毒型超敏反应,是由IgG或IgM抗体与靶细胞表面相应抗原结合后,在补体、吞噬细胞和NK细胞参与下,引起的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免疫反应。与Ⅱ型超敏反应有关的疾病有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病、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等。III型超敏反应(C错)(P151)是由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局部或全身多处毛细血管基底膜后,通过激活补体,并在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嗜碱性粒细胞等效应细胞参与下,引起的以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临床常见的II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有局部免疫复合物病(arthus反应(E错)和类arthus反应)和全身性免疫复合物病(血清病、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
3. 可承载生物遗传信息的分子结构是:
A.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双键位置
B.氨基酸的侧链基团
C.脂蛋白的脂质组成
D.核酸的核苷酸序列
E.胆固醇的侧链碳原子
3.【答案】D。解析:核酸是承载遗传信息的生物大分子,分为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两类。承载生物遗传信息的分子结构是核酸的核苷酸排列顺序(D对),即碱基的排列顺序。
4. 细菌细胞壁特有的成分是:
A.肽聚糖
B.外膜
C.脂蛋白
D.脂多糖
E.类脂A
4.【答案】A。解析:细菌细胞壁特有的成分是肽聚糖(A对),肽聚糖是细菌细胞壁中的主要组分,为原核细胞所特有,只有细菌和部分立克次体有含有肽聚糖的细胞壁。外膜(B错)为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特殊成分,由脂蛋白(C错)、脂质双层和脂多糖三部分组成,非所有细菌特有的细胞壁成分。脂蛋白位于肽聚糖层和脂质双层之间,使外膜和肽聚糖层构成一个整体;脂多糖(LPS)(D错)为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脂多糖由三部分组成:类脂A、核心多糖、O-抗原。LPS中的类脂A部分作为脂质双分子层外层的组成部分进入到脂质层中,糖链部分暴露在细胞外面,然后以这种形式存在于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表面;类脂A(脂质A)(E错)为一种糖磷脂,是内毒素的毒性和生物学活性的主要组分,无种属特异性。
5. 对药物毒性反应叙述正确的是:
A.毒性反应不可避免
B.与药物蓄积无关
C.是一种较为严重的药物反应
D.其发生与药物选择性低有关
E.毒性反应一般不可预知
5.【答案】C。解析:药物的毒性反应是指在剂量过大的时候或者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的时候,发生的一种比较严重的药物反应。毒性反应一般是可以预知的,且可以避免发生。
微信好友
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