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医师考试中,中医内科学占比相对较大,约80-90分,所以这部分内容大家一定要花更多的时间复习准备,以下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内科知识点,希望对大家复习有所帮助:
【痉证】
1.痉证,又称“痓”,是以项背强直、四肢抽搐,甚至口噤、角弓反张为主症的疾病。
2.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提出痉证可分为“刚痉”和“柔痉”,外感表实无汗为刚痉,表虚有汗为柔痉。
3.痉证的病因主要包括:外邪壅络、热盛津伤、痰瘀壅滞、阴血亏虚。
4.痉证的病理性质有虚实两方面,虚为脏腑虚损,阴阳、气血、津液不足,实者为邪气壅盛。其病理变化主要在于阴虚血少,筋脉失养。
5.病位在筋脉,由肝所主,与心、脾、肾等脏腑密切相关。
6.痉证的辨证要点包括:辨外感和内伤、辨虚证和实证。
7.患者以“头痛,项背强直,恶寒发热,无汗或汗出,肢体酸重,甚至口噤不能语,四肢抽搐;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浮紧”为主要表现,诊断为:痉证-邪壅经络证。
8.若寒邪较重,项背强急,肢痛拘挛,苔薄白,脉浮紧,病属“刚痉”,方选葛根汤。
9.若风邪偏盛,项背强急,发热不恶寒,汗出头痛,苔薄白,脉沉细,病属“柔痉”,以瓜蒌桂枝汤为主。
10.痉证肝经热盛证的治法为清肝潜阳,息风镇痉。
11.痉证患者以“壮热汗出,腹满便结,口渴喜冷饮”为主要表现,属阳明热盛证。
12.痉证阳明热盛证的治法为清泄胃热,增液止痉,代表方为白虎汤合增液承气汤。
13.痉证若出现高热烦躁,神昏谵语表现,证属心营热盛证,代表方为清营汤。
14.患者以“头痛昏蒙,神识呆滞,项背强急,四肢抽搐,胸脘满闷,呕吐痰涎;舌苔白腻,脉滑或弦滑”为主要表现,辨病为痉证,辨证为痰浊阻滞证,代表方为涤痰汤(十一五教材:导痰汤)。
15.患者以“项背强急,四肢麻木,头目昏眩,神疲,舌红无苔,脉细数”为主要表现,辨证为痉证-阴血亏虚证。
16.痉证阴血亏虚证代表方为四物汤合大定风珠。
17.内伤痉证的治疗以治疗以滋阴养血、舒筋解痉等为主。
18.痉证与痫证均有四肢抽搐、痉挛的表现,但痫证抽搐、痉挛症状发作片刻可自行缓解,而痉证发作多呈持续性。
19.痉证与中风均有肢体的异常,但中风有突然昏仆、半身不遂等偏瘫症状,痉证无。
20.《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齿,可与大承气汤。”
【痹证】
概念类:
1.痹证是以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酸楚、重着、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及活动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2.痉证,又称“痓”,是以项背强直、四肢抽搐,甚至口噤、角弓反张为主症的疾病。
3.痿证是以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或伴有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
4.颤证是以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不能自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5.腰痛又称“腰脊痛”,是以腰脊或脊旁部位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其发病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急性腰痛,病程较短,腰部多拘急疼痛、刺痛,脊柱两旁常有明显的按压痛;慢性腰痛,病程较长,时作时止,腰部多隐痛或酸痛。
选方类:
一、痹证
1.行痹——防风汤
2.痛痹——乌头汤
3.着痹——薏苡仁汤
4.风湿热痹——白虎加桂枝汤
5.痰瘀闭阻——双合汤
6.肝肾亏虚——独活寄生汤
二、痉证
1、邪壅经络——羌活胜湿汤
2、肝经热盛——羚角钩藤汤
3、阳明热盛——白虎汤合增液承气汤
4、心营热盛——清营汤
5、瘀血内阻——通窍活血汤
三、腰痛
1、寒湿腰痛——干姜苓术汤
2、湿热腰疼——四妙丸
3、瘀血腰痛——身痛逐瘀汤
4、肾虚腰痛——(阴虚)左归丸、(阳虚)右归丸
持续关注
中公医考网获取更多考试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