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确有专长考试

 
首页 中医确有专长考试 备考资料 备考知识

中医确有专长考点总结|中医基础理论第十章 病机

来源:中公医考网
2021-12-14 14:06:27
256
A+

今天我们来梳理一下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基础理论第十章  病机部分的重点知识。

本章在历年考试中所占分值在4分左右,主要涉及A1型题,考察形式也比较简单,多直问直答。本章重点主要是虚实真假、阴阳失调、气的失常、风气内动这几部分,现提炼如下。

  1. 实证以邪气盛为主,可概括为“邪气盛则实”。虚证以正气虚为主,可概括为“精气夺则虚”。

  2. 虚实真假常考,且容易混淆。真实假虚证本质是实证,但表现为虚证,可概括为“大实有羸状”,举例常考,如瘀血内阻导致的崩漏下血,热结肠胃导致泻下稀水臭秽的“热结旁流”等。

  3. 真虚假实证则相反,本质是虚证,但表现为实证,可概括为“至虚有盛候”,如脾气虚弱,运化无力导致的食少脘腹胀满;气血亏损,血海空虚导致的女子闭经等。

  4. 阴阳偏胜的病机常考,阳偏胜为实热证,症状概括为热、动、燥,病机为阳盛耗伤阴液,概括为阳胜则阴病。阴偏盛为实寒证,症状概括为寒、静、湿,病机为阴盛损伤阳气,概括为阴盛则阳病。

  5. 肾阳为人身诸阳之本,肾阳虚衰在阳偏衰中地位重要;同理,肾阴为人身诸阴之本,肾阴不足在阴偏衰中地位重要。联系前面藏象学说部分,肾藏精,为脏腑之本,肾阴、肾阳为五脏阴阳之本,肾也是最易发生阴阳互损的脏腑。

  6. 阴阳格拒既是重点又是难点。阴盛格阳又称为真寒假热证,阳盛格阴又称为真热假寒证。

  7. 阴阳亡失指机体的阴气或阳气突然大量地脱失,导致生命垂危,联系前面阴阳学说的内容,阴阳是互根互用的,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8. 阴阳亡失的表现在中诊里面常考。尤其注意出汗、脉象方面的区分。亡阳可表现为:冷汗淋漓,心悸气喘,面色苍白,四肢逆冷,畏寒踡卧,精神萎靡,脉微欲绝等。亡阴可表现为:手足虽温,但大汗不止,烦躁不安,倦怠无力,脉数疾躁动等。

  9. 阴阳之间在“极”或“重”条件下,证候性质向相反方面转化,此即为阴阳转化,病机常考,注意是在一定条件下。其实就是前面阴阳学说的内容部分所学“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10. 气虚不属于气机失调,气机失调包括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等。

  11. 气机失常通常考病机及所涉及的脏腑,其中气滞病机为气运行不畅或郁滞不通,常见于肺、肝、脾胃;气逆病机为气升之太过或降之不及,常见于肺、肝、胃;气陷病机为气上升不足或下降太过,和脾关系最密切。

  12. 精气两虚主要与肾密切相关,可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生殖机能障碍、早衰等为主要症状。

  13. 津液输布主要与肺、脾、肾、膀胱、三焦、肝等脏腑有关。

  14. 气滞不能推动血行,常导致血瘀,两者常常并存,称为气滞血瘀;气虚统摄无力,导致血液逸出脉外而出血称为气不摄血,联系前面藏象学说的内容,脾主统血,因此气不摄血主要与脾气亏虚关系密切;气虚和血虚并见称为气血两虚。

  15. 津液大量耗失,气无所依而出现暴脱亡失,称之为气随津脱。

  16. 体内阳气亢逆变动为内风的主要病机。

  17. 风气内动可分为5种,需要将病机与表现对应上。肝阳化风要点在眩晕欲仆,口眼斜,半身不遂;热极生风一定有高热表现;阴虚风动为虚证,表现为手足蠕动及各种阴虚表现;血虚生风有血虚筋脉失养的表现,如肢体麻木不仁,筋肉跳动,甚至手足拘挛不伸;血燥生风有燥的表现,如皮肤干燥或肌肤甲错,兼有皮肤瘙痒或落屑。

  18. 内寒病机多见于心、脾、肾,主要与脾肾阳虚有关,肾阳虚衰为关键。

  19. 水湿停聚主要责之于脾、肾。脾虚失于运化是内湿发生的关键。

  20. 内生的实火主要责之于阳盛化火(壮火)、邪郁化火、五志过极化火,虚火则常为阴虚所致。

如果大家还有问题的可以继续在留言区留言哦!

留言区
联系方式:  *
您的疑问:  *
 
温馨提示:请正确填写联系方式,方便我们后期联系您!

小编推荐:

2021年中医确有专长相关问答汇总

师承和确有专长的区别以及相关情况选择

什么是中医确有专长?

微信微信
朋友圈朋友圈
微博微博
上一篇:中医确有专长考点总结|中医诊断学第十章 卫气
下一篇:2022中西医执业医师【中医外科学】疮疡-有头疽、

猜你喜欢

热门课程

考前冲刺
面授
中医确有专长-考前冲刺课程
 
零基础
面授
中医确有专长-零基础学专长
 
实战训练
面授
中医确有专长-专项实战训练
 
基础串讲
面授
中医确有专长-中医基础串讲
 

精品试听课预约

姓名
手机
验证码
获取
立即试听课程试听
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医考题APP

APP

医考小程序

小程序

备考交流群

备考交流

机考系统

机考系统

Copyright©1999- 北京中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