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注射剂的临床应用与注意事项
1.临床应用
注射剂在临床上的主要给药方式有皮内注射、皮下注射、肌内注射以及静脉注射等。通常在以下情况需使用注射剂:(1)患者存在吞咽困难或明显的吸收障碍(如呕吐、严重腹泻、胃肠道病变、手术后不能进食),一般使用注射剂。(2)口服生物利用度低的药物,如口服吸收较差的庆大霉素,除治疗胃肠道相关疾病外,一般使用注射剂。(3)患者疾病严重、病情进展迅速的紧急情况下,注射剂能较快地发挥药效。(4)没有合适的口服剂型的药物,如氨基酸类或胰岛素制剂。
2.注意事项
(1)由于药物配成溶液后的稳定性受到很多因素影响,所以一般提倡临用前配制以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且应注意pH对注射剂稳定性的影响。当其他给药途径能够达到治疗效果时就量不要注射给药。(2)应可能减少注射次数,应积极采取序贯疗法(即急性或紧急情况下先用注射剂,病情控制后马上改为口服给药)。
(3)应量减少注射剂联合使用的种类,以避免不良反应和配伍禁忌的出现。在不同注射途径的选择上,能够肌内注射的就不静脉注射。(4)应严格掌握注射剂量和疗程。(现用现配、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少用、能单用就不联用)
(六)注射剂举例
维生素C注射液
【处方】维生素C 104g 依地酸二钠 0.05g
碳酸氢钠 49g 亚硫酸氢钠 2g
注射用水加至1000ml
【注解】维生素C是主药、显强酸性,由于注射时刺激性大,会产生疼痛,故加碳酸氢钠或碳酸钠,中和部分维生素C成钠盐,以避免疼痛;同时由于碳酸氢钠的加入调节了pH,可增强本品的稳定性。维生素C容易被氧化,依地酸二钠是金属螯合剂,用来络合金属离子,防止药品被氧化。亚硫酸氢钠是还原剂(抗氧剂),可以防止药品被氧化。
三、输液
输液是指由静脉滴注输入体内的大剂量(除另有规定外,一般不小于100ml)注射液。
通常包装于玻璃或塑料的输液瓶或袋中,不含防腐剂或抑菌剂。
(一)输液的分类与特点
1.输液的分类及临床用途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输液可分为:
(1)电解质输液:用于补充体内水分、电解质,纠正体内酸碱平衡等
(2)营养输液
(3)胶体输液:这是一类与血液等渗的胶体溶液,由于胶体溶液中的子不易通过血管壁,可使水分较长时间在血液循环系统内保持,产生增加血容量和维持血压的效果。
(4)含药输液
2.输液的特点
(二)输液的质量要求
无菌、无热原或细菌内毒素、不溶性微粒等项目,必须符合规定;pH可能与血液相近;渗透压应为等渗或偏高渗;不得添加任何抑菌剂,并在储存过程中质量稳定;使用安全,不引起血象的任何变化,不引起过敏反应,不损害肝、肾功能。
检査方法应按《中国药典》或有关规定执行。
(1)可见异物检查
(2)不溶性微粒检査:应对≥100ml的静脉滴注用注射液进行不溶性微粒检査。
(3)热原或细菌内毒素与无菌检查
(4)有效成分的含量、药液的pH及渗透压须严格检査。
(三)输液存在的主要问题
(1)染菌问题
(2)热原问题
(3)可见异物与不溶性微粒的问题
(四)输液的临床应用与注意事项
1.临床应用
静脉输液速度随临床需求而改变
2.注意事项
一般提倡临用前配制。
规范临床合理科学配伍用药;规范和加强治疗室输液配制和病房输液过程的管理;加强输液器具管理。
(五)输液剂举例
葡萄糖注射液
【处方】
浓度 5% 10% 25% 50%
注射用葡萄糖 50g 100g 250g 500g
1%盐酸 适量 适量 适量 适量
注射用水加至 1000ml 1000ml 1000ml 1000ml
【注解】葡萄糖为主药,盐酸为pH调节剂,配制时用盐酸调节pH至3.8~4.0,同时严格控制灭菌温度和受热时间,使成品稳定。
(六)营养输液及举例
由于某种原因,患者一切所需营养完全由非胃肠途径输入体内,这种疗法称为胃肠外的全营养液。
1.复方氨基酸输液
2.静脉注射脂肪乳剂
静脉注射脂肪乳剂输液是一种浓缩的高能量肠外营养液,是以植物油脂为主要成分,加乳化剂与注射用水而制成的水包油型乳剂,可供静脉注射,能完全被机体代谢与利用。
(1)原料与乳化剂的选择:①原料一般选用植物油②静脉注射用脂肪乳剂的乳化剂常用的有卵磷脂、豆磷脂及普朗尼克F-68等数种。
(2)①90%微粒直径<1μm,微粒大小均匀;不得有大于5μm的微粒;②成品耐受高压灭菌,在贮存期内乳剂稳定,成分不变;③无副作用,无抗原性,无降压作用与溶血作用。
(3)静脉注射脂肪乳剂举例
静脉注射用脂肪乳
3.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七)血浆代用液及举例
血浆代用液举例:右旋糖酐输液
【处方】右旋糖酐 60g 氯化钠 9g
注射用水加至1000ml
【注解】右旋糖酐是一种葡萄糖聚合物,是目前较佳的血浆代用品之一。氯化钠为渗透压调节剂。
【临床适应证】本品为血管扩张药。能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增加血浆容量,维持血压。常用于治疗外科性休克、大出血、烫伤及手术休克等,用以代替血浆。
微信好友
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