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药一》考点:药品不良反应12-15
5、药用辅料的分类
分类方式
|
具体辅料
|
来源
|
天然物质、半合成物质和全合成物质 |
作用用途
|
60余种,如溶剂、助溶剂、崩解剂、润滑剂等 |
给药途径
|
口服用、注射用、黏膜用、经皮或局部给药用、经鼻或口腔吸入给药用和眼部给药用等 |
药物稳定性及药品有效期
1、药物制剂稳定性变化
稳定性变化
|
具体变化方式
|
化学
|
水解、氧化、还原、光解、异构化、聚合、脱羧 |
物理
|
颗粒结块、结晶生长,乳剂的分层、破裂,胶体制剂的老化,片剂崩解度、溶出速度的改变 |
生物
|
药物的酶败分解变质 |
补充:药物化学降解途径
水解和氧化是药物降解的两个主要途径。
① 水解:主要有酯类(包括内酯)、酰胺类(包括内酰胺)
青霉素类分子中存在不稳定的β-内酰胺环,在H+或OH-影响下,很易裂环失效。
② 氧化:酚类、烯醇类、芳胺类、吡唑酮类、噻嗪类药物较易氧化
肾上腺素氧化后先生成肾上腺素红,后变成棕红色聚合物或黑色素。
③ 异构化
左旋肾上腺素—外消旋化作用;毛果芸香碱—差向异构作用;维生素A—几何异构化
④ 脱羧:对氨基水杨酸钠在光、热、水分存在的条件下很易脱羧,生成间氨基酚。
⑤聚合:氨苄青霉素浓的水溶液在贮存过程中可发生聚合反应,形成二聚物,此过程可继续下去形成高聚物。
2、影响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因素
影响因素
|
具体内容
|
处方因素
|
pH、广义酸碱催化、溶剂、离子强度、表面活性剂、基质或赋形剂 |
外界因素
|
温度、光线、空气(氧)、金属离子、湿度和水分、包装材料 |
3、药物制剂稳定化方法:
控制温度、调节pH、改变溶剂、控制水分及湿度、遮光、驱逐氧气、加入抗氧剂或金属离子络合剂、改进剂型或生产工艺、制备稳定的衍生物、加入干燥剂及改善包装。
4、药品有效期:
对于药物降解,常用降解10%所需的时间,称为十分之一衰期,记作t0.9。
微信好友
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