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看>>血液系统用药之抗血小板药考纲归纳汇总
二磷酸腺苷(ADP)存在于血小板细胞内的高密度颗粒内,当血小板发生凝聚反应时被释放,ADP通过血小板膜上的ADP受体对血小板的形状以及生物学行为产生影响,进一步加速血小板的凝聚过程。P2Y12阻断剂可抑制血小板聚集而不影响ADP介导的血管反应。
一、代表药物
二磷酸腺苷P2Y12受体阻断剂代表药物有噻氯匹定、氯吡格雷、阿那格雷、普拉格雷、依诺格雷、替格雷洛和坎格雷洛。
二、药理作用与临床评价
1.作用特点:
①抑制血小板聚集而不影响ADP介导的血管反应;
②噻氯匹定抑制血小板的作用在服后24~48h才能显现,因此需要迅速抗血小板作用时,噻氯匹定不适用;
③对阿司匹林过敏或不耐受的患者,氯吡格雷可替代阿司匹林,也可与阿司匹林联合应用;
④替格雷洛为第3代二磷酸腺苷P2Y12受体阻断剂,作用直接、迅速且可逆,不需要通过代谢激活。
2.典型不良反应:
十分常见出血、白细胞及中性白细胞计数减少、粒细胞缺乏、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罕见齿龈出血。
3.禁忌证:
①肾功能不全或有尿结石者忌用;
②有血液病史者;
③活动性消化性溃疡者、过敏者、严重肝功能不全者、活动性病理性出血(颅内出血)、哺乳期妇女。
4.药物相互作用:
①与其他抗血小板药、溶栓剂及导致低凝血酶原血症或血小板减少的药物合用,均可加重出血的危险;
②可降低茶碱的清除率;
③可使地高辛血浆药物浓度轻度下降(约15%),但一般不会影响地高辛的临床疗效;
④与环孢素联用时,应定期进行环孢素血浆药物浓度监测;
⑤氯吡格雷与肝素之间可能存在药效学药物相互作用,使出血危险性增加;
⑥氯吡格雷与双嘧达莫合用,能够增加出血的危险性;
⑦与苯妥英钠、甲苯磺丁脲、非甾体抗炎药等通过CYP2C9代谢的药物合用,血浆药物浓度增加。
三、用药监护
1.警惕潜在的相互作用可抵销氯吡格雷对心血管的保护作用
(1)应用氯吡格雷时慎用质子泵抑制剂(PPI)。
(2)氯吡格雷与PPI宜间隔2个血浆半衰期服用。
(3)选用不经CYP2C19代谢、几乎不受PPI影响的抗血小板药替格雷洛替代。
2.正视抗血小板药的“抵抗”问题
(1)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作用有显著的浓度依赖性,适当增加剂量,或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术前给予600mg高负荷剂量,继以75mg/d维持剂量。高负荷剂量相对于常规剂量来说,可更为迅速和有效的抑制血小板聚集。
(2)联合应用黏蛋白整合素受体阻断剂替罗非班、拉米非班、依替非巴肽,直接阻断血小板活化、黏附、聚集的较后通路。
(3)与质子泵抑制剂(PPI)联合应用,借以保护胃肠黏膜,量选用对CYP2C19影响较小的雷贝拉唑、泮托拉唑、组胺H2受体阻断剂及胃黏膜保护剂米索前列醇、硫糖铝。两类药宜间隔2个血浆半衰期服用,或晨服氯吡格雷,睡前服用PPI。
(4)应用极少经CYP2C19代谢的普拉格雷或替洛格雷。
3.择期手术者需权衡抗血小板药的应用
(1)对择期手术者,且无需抗血小板治疗者,应于术前1周停用抗血小板药,否则易致术中出血或术后有穿刺部位出血和血栓形成。
(2)对由创伤、手术和其他病理情况而致的出血危险增加时禁用抗血小板药,以减少患者的出血量。
四、主要药品
氯吡格雷
[基][典][医保(乙)]
【适应证】心肌梗死、缺血性脑卒中、外周动脉性疾病、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注意事项】
(1)妊娠期妇女避免使用。
(2)创伤、外科手术或其他病理状态使出血危险性增加者,接受阿司匹林、非甾体抗炎药、肝素、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抑制剂或溶栓药物治疗者,出血性疾病者慎用。
(3)用药期间若发生严重的出血,必要时输注血小板,可以逆转。
替格雷洛
【适应证】预防动脉粥样硬化血栓事件,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经皮冠脉介入的一、二级预防。
【注意事项】
(1)可致一些新的不良反应,包括呼吸困难、缓慢心律失常、尿酸和肌酐水平升高,且发生率呈剂量依赖性。
(2)有出血倾向者禁用。妊娠期妇女慎用。
点击查看>>血液系统用药之抗血小板药考纲归纳汇总
以上是中公医考网小编为您整理,更多内容请关注国家
微信好友
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