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药师

 
首页 执业药师 备考知识

2022年执业药师中药综阴阳学说

来源:中公医考网
2022-05-18 10:38:12
354
A+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世界本身即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阴和阳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如白昼和黑夜,气候的晴朗和阴雨、炎热和寒冷,运动状态的躁动和静止等。

阴和阳,作为哲学的概念,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而不局限为某一特定事物,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即含有矛盾对立统一的概念。一般来说,凡是剧烈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或属于功能方面的皆为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或属于有形的器质方面的皆属于阴。如以天地而言,则“天为阳,地为阴”,由于天气轻清在上故属阳,地气重浊在下故属阴;以水火而言,则“水为阴,火为阳”,由于水性寒而润下故属阴,火性热而炎上故属阳;以动静而言,则“静者为阴,动者为阳”,由于阴主静故相对静止的事物属阴,阳主动故剧烈运动的事物属阳;以物质的运动变化而言,则“阳化气,阴成形”,即是指当某一物质出现蒸腾气化的运动状态时则属阳的功能,出现凝聚成形的运动状态时则属阴的功能。阴和阳的相对属性引入于医学领域,即把对于人体具有推动、温煦、兴奋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属于阳;对于人体具有凝聚、滋润、抑制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属于阴。

中医阴阳学说是以自然界运动变化的现象和规律,来探讨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中医学基本理论。中医学正是运用其基本理论来说明人体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并用以指导临床的诊断和治疗。

最后必须指出,用阴阳来概括或区分事物的属性,必须是相互关联的一对事物,或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才具有实际的意义。

二、阴阳的相互关系

1.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对立,即阴阳相反。阴阳学说认为自然界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相反相成的阴阳两个方面,如上与下,左与右,天与地,动与静,出与入,升与降,昼与夜,明与暗,寒与热,水与火等。阴阳两个方面的相互对立,主要表现于它们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消长。阴与阳相互制约和相互消长的结果,取得了统一,即取得了动态平衡,称之为“阴平阳秘”。

阴阳制约,即阴阳相互抑制、相互约束,主要体现在阴阳相互消长的过程之中。如春、夏、秋、冬四季有温、热、凉、寒的气候变化,春夏之所以温热,是因为春夏阳气上升抑制了秋冬的寒凉之气;秋冬之所以寒冷,是因为秋冬阴气上升抑制了春夏温热之气的缘故。

人的机体之所以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就是阴与阳相互制约、相互消长取得统一的结果。只有阴与阳之间相互制约、相互消长,事物才能发展变化,自然界才能生生不息。

2.阴阳的互根互用 阴阳互根互用,是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又称阴阳“相成”。

阴阳互根,是说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其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如上为阳,下为阴,没有上,也就无所谓下,没有下,也就无所谓上;左为阳,右为阴,没有左,就无所谓右,没有右,也就无所谓左;热为阳,寒为阴,没有热,就无所谓寒,没有寒,也就无所谓热等。这种阴阳相互依存关系,称为“互根”。

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在相互依存的基础上,某些范畴的阴阳关系还体现为相互资生、相互促进的过程。即所谓“阴阳又各互为其根,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这种阴阳在互根基础上的资生、促进的互用关系,称为阴阳的“互用”。

阴阳的互根互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就人体而言,其互根互用关系,体现于相对物质之间、相对功能之间、脏器组织与功能活动之间等方面。如就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物质气和血的关系而言,气属阳,血属阴,无气则无所谓血,无血则无所谓气。且气能生血、行血和统血,故气的正常,有助于血的生化和正常运行,血能载气、生气,血之充沛则又可资助气以充分发挥其生理效应。可以看出,气与血之间体现了相对物质之间互根互用的阴阳关系。

此外,阴阳的互根互用,又是阴阳转化的内在根据。这是由于阴和阳,是指相关事物的对立双方,或本是一个事物内部的对立双方,因而阴和阳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各自向着自己相反的方面转化。

3.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的消长平衡,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形式。消,意为减少、消耗。长,意为增多、增长。阴阳消长的基本形式为:此消彼长,包括阴消阳长和阳消阴长;此长彼消,包括阳长阴消和阴长阳消。

阴阳学说认为,事物对立的双方不是处于静止的和不变的状态,而是始终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在一定限度、一定时间内“阴消阳长”、“阳消阴长”维持着相对的平衡。事物就是在绝对的运动和相对的静止,绝对的消长和相对的平衡之中生化不息。如以四时气候变化而言,从冬至春及夏,气候从寒冷逐渐转暖变热,即是“阴消阳长”的过程。由夏至秋及冬,气候由炎热逐渐转凉变寒,即是阳消阴长”的过程。四时气候的变迁,寒暑的更易,实际上即是反映了宇宙自然界阴阳消长的过程,其中虽有“阴消阳长”、“阴长阳消”的不同变化,但从一年的总体来说,还是处于相对的动态平衡的:再以人体的生理功能而言,白天阳盛,故机体的生理功能也以兴奋为主;黑夜阴盛,故机体的生理功能也以抑制为主。子夜一阳生,日中阳气隆,机体的生理功能由抑制逐渐转向兴奋,即是“阴消阳长”的过程;日中至黄昏,阳气渐衰,阴气渐盛,机体的生理功能也从兴奋逐渐转向抑制,即是“阳消阴长”的过程。所以说,人体在正常生理状态下,阴阳两个对立着的方面,也不是平平静静各不相关地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如物质与功能之间、兴奋与抑制的转化过程,都是处在互相制约、互相消长的动态变化之中的。但这种消长,只是一增一减或一减一增。如果某种原因破坏了阴阳的相对平衡,出现了一盛一衰的现象,就属于病理状态。由此可见,阴阳消长既可以用来说明人体的生理变化,又可用以分析病理变化,但两者在程度和性质上是有区别的。

阴阳的消长平衡,符合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消长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规律。也就是说,在绝对运动之中包含着相对的静止,在相对的静止之中又蕴藏着绝对的运动,在绝对的消长之中维持着相对的平衡,在相对的平衡之中又存在着绝对的消长。事物就是在绝对的运动和相对的静止、绝对的消长和相对的平衡之中生化不息,而发生和发展着的。

虽然阴阳的消长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但是绝不能忽视相对动态平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为只有不断地消长和不断地平衡,才能推动着事物的正常发展,对人体来说也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如果只有“阴消阳长”而无“阳消阴长”,或只有“阳消阴长”而无“阴消阳长”,就是破坏了阴阳的相对平衡,导致阴阳的消长失调,形成阴或阳的偏盛或偏衰,对人体来说,也就是病理状态。此即“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4.阴阳的相互转化阴阳转化是用阴阳说明事物对立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方向转化的运动变化形式。阴阳学说认为,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阴阳相互转化,一般都表现在事物变化的“物极”阶段。如果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过程的话,则阴阳转化便是在量变基础上的质变。

阴阳对立双方之所以能够相互转化,是因为对立的双方已相互存在着向其对立面转化的因素,也即存在着阴阳依存的关系,这就是事物转化的内在根据。如果没有这种内在根据,事物就不可能发生转化。另一方面,事物的转化,必须具备一定的外部条件,如果事物有转化的内在根据,而没有外部条件,那么也不能转化。事物转化的条件是各种各样的,随着事物的不同,其促进转化的内部和外部条件也各不相同。

阴阳的消长(量变)和转化(质变)是事物发展变化全过程中密不可分的两个阶段,阴阳的消长是其转化的前提,而阴阳的转化则是其消长发展的结果。

综上所述,阴和阳是事物的相对属性,因而存在着无限可分性。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则是说明阴和阳之间的相互关系不是孤立的,静止不变的,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的。阴阳对立的两个侧面。必须以对方之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对立面的消长运动是绝对的,对立面的平衡则是相对的;对立面的消长运动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产生质的飞跃,从而形成阴阳的转化,这就是中医阴阳学说的全部内容。

三、阴阳学说的临床应用

阴阳学说,贯穿在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用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并指导着临床诊断和治疗。

阴阳对立统一的观点认为,人体内部充满着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人体所有组织结构,既是有机联系的,又可以划分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两部分。人体脏腑组织,就部位来说,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属阳,体内属阴。就其背腹四肢内外侧来说,背属阳,腹属阴;四肢外侧为阳,四肢内侧为阴。以脏腑来分,五脏属里,藏精气而不泄,故为阴;六腑属表,传化物而不藏,故为阳。五脏之中,又各有阴阳所属,即心、肺居于上部(胸腔)属阳;肝、脾、肾位于下部(腹腔)属阴。如具体到每一脏腑,则又有阴阳之分,即心有心阴、心阳;肾有肾阴、肾阳等。总之,人体组织结构的上下、内外、表里、前后各部分之间,以及内脏之间,无不包含着阴阳的对立统一。

1.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的结果。如以功能与物质相对而言,功能属阳,物质属阴。人体的生理活动是以物质为基础的,没有物质的运动就无以产生生理功能。反之生理活动的结果,又不断促进着物质的新陈代谢。因此,人体功能与物质的关系,也就是阴阳相互依存、相互消长的关系。如果阴阳不能相互为用而分离,人的生命也就终止了。因此,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在于阴阳失调,所以任何疾病,尽管它的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千变万化,但都可用阴或阳来加以概括辨析而运用于疾病的诊断之中。

在诊法方面,用阴阳的属性来分析四诊收集到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如以色泽的明暗分阴阳,鲜明者为病在阳分,晦暗者为病在阴分。以声息的动态分阴阳属性,语声高亢宏亮、多言而躁动者,多属实、属热,为阳;语声低微无力、少言而沉静者,多属虚、属寒,为阴;呼吸微弱,多属于阴证;呼吸有力,声高气粗,多属于阳证。以脉象部位分阴阳,则寸为阳,尺为阴;以至数分,则数者为阳,迟者为阴;以形态分,则浮大洪滑为阳,沉小细涩为阴。在辨证方面,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在临床辨证时,首先要分清阴阳,才能抓住疾病的本质,做到执简驭繁。阴阳,大则可以概括整个病证是属阴证、属阳证,小则可分析四诊中一个具体脉症。

外科病症中的阴证、阳证,又具有它特殊的含义。属于阳证类型的疾病,如疖、痈、丹毒、脓肿等,多为急性感染性疾病,表现为红、肿、热、痛等症状;属于阴证类型疾病,如结核性感染、肿瘤等,多为慢性疾病,表现为苍白、平塌、不热、不痛或隐痛等症状。

总之,无论望、闻、问、切四诊或辨证,都应以分别阴阳为首务,只有掌握住阴阳的属性,才能在辨证中正确地区别阴阳。

2.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由于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阴阳失去相对平衡,出现偏盛或偏衰的结果。尽管疾病的病理变化复杂多变,但均可以用“阴阳失调”,“阴胜则寒,阳胜则热;阳虚则寒,阴虚则热”来概括说明。机体的阴阳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常可导致对方的不足,即所谓“阳损及阴”,“阴损及阳”,以致最后出现“阴阳两虚”。阴阳失调而出现的病理表现,还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各自向其相反的方面转化,即阳证可以转化为阴证,阴证可以转化为阳证。

因此,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就是治疗的基本原则。阴阳学说用以指导疾病的治疗,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确定治疗原则,二是归纳药物的性能。

(1)确定治疗原则

根据阴阳学说确定治疗原则分为两个方面:

阴阳偏胜的治疗原则:阴阳偏胜,即阴或阳的过盛有余,为邪气有余之实证。治疗时采用“损其有余”的方法。阳胜则热属实热证,宜用寒凉药以制其阳,治热以寒,即“热者寒之”。阴胜则寒属寒实证,宜用温热药以制其阴,治寒以热,即“寒者热之”。因二者均为实证,所以称这种治疗原则为“损其有余”,即“实则泻之”。若其相对一方出现偏衰时,则当兼顾其不足,配合以扶阳或益阴之法。

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阴阳偏衰,即阴或阳的虚损不足,或为阴虚,或为阳虚。阴虚不能制阳而致阳亢者,属虚热证,一般不能用寒凉药直折其热,须用“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即用滋阴壮水之法,以抑制阳亢火盛。这种治疗原则亦称为“阳病治阴”。若阳虚不能制阴而造成阴盛者,属虚寒证,不宜用辛温发散药以散阴寒,须用“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即扶阳益火之法,以消退阴盛。这种治疗原则也称为“阴病治阳”。

对阴阳偏衰的治疗,张景岳根据阴阳互根的原理,提出了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治法,即是指在用补阳药时,须兼用补阴药,在用补阴药时,须加用补阳药,以发挥其互根互用的生化作用。

总之,治疗的基本原则,是泻其有余,补其不足。阳盛者泻热,阴盛者祛寒,阳虚者扶阳,阴虚者补阴,以使阴阳偏胜偏衰的异常现象,复归于平衡协调的正常状态。

(2)归纳药物的性能

药物的性能,主要依据其气(性)、味和升降浮沉来决定,而药物的气、味和升降浮沉,又皆可用阴阳来归纳说明,作为指导临床用药的依据。

药性:主要是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又称“四气”。其中寒凉属阴(凉次于寒),温热属阳(温次于热)。能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如黄芩、栀子等。反之,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温性或热性,如附子、干姜之类。

五味:就是辛、甘、酸、苦、咸五种味。有些药物具有淡味或涩味,所以实际上不止五种。但是习惯上仍然称为五味。其中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升降浮沉: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为浮散,沉为重镇等作用。大抵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功效的药物,多上行向外,其性升浮,升浮者为阳;具有泻下、清热、利尿、重镇安神、潜阳熄风、消导积滞、降逆、收敛等功效的药物,多下行向内,其性皆沉降,沉降者为阴。

总之,治疗疾病,就是根据病证的阴阳偏胜偏衰情况,确定治疗原则。再结合药物性能的阴阳属性,选择相应的药物,以纠正由疾病引起的阴阳失调状态,从而达到治愈疾病之目的。

2022年执业药师考试

思维导图+3年试题

免费下载!免费下载!

点击下载
点击下载
点击下载
点击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资料包 过大,大家可以扫描下图二维码,添加老师进行添加哦!

推荐阅读:

大专学历考执业药师要几年?

执业药师考试是笔试还是机考?

报考执业药师第二学历要求是什么? 

微信微信
朋友圈朋友圈
微博微博
上一篇:2022年执业药师《西药二》珍藏版笔记|抑郁症吃什
下一篇:《西药一》考点:生物利用度

猜你喜欢

热门课程

网课
百炼药师高端课程
 
网课
“药”神尊享班
 
网课
冲刺点睛班
 
网课
OAO旗舰组合A班
 

精品试听课预约

姓名
手机
验证码
获取
立即试听课程试听
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医考题APP

APP

医考小程序

小程序

备考交流群

备考交流

机考系统

机考系统

Copyright©1999- 北京中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