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口腔医师考试时间的逐渐接近,相信考生也都期待着考试的来临,但是口腔组织病理学的知识点掌握的如何,中公医考网把第三单元的知识点整理出来,请阅读文章吧。
口腔黏膜基本结构
一、上 皮
种类:复层鳞状上皮 不全角化
非角化
角质形成细胞
上皮细胞
非角质形成细胞
(一)角质形成细胞
1、基底层
光镜:上皮较深层,一层立方形或矮柱状细胞;胞核圆、染色深、胞质相对较少
电镜:与结缔组织相连接处形成半桥粒,附着在基板上。
2、棘层
光镜(1)位于基底层上层,多层体积较大的多边形细胞,上皮中层次较多。
(2)胞核圆形,位于中央,1-2个核仁
(3)细胞间桥,牙龈和硬腭上皮明显
电镜:细胞间桥即细胞间桥粒连接
构成桥粒的蛋白:
(1)桥粒钙依赖性粘蛋白(跨膜蛋白) ------桥粒芯蛋白、桥粒胶蛋白
(2)膜内附着斑的蛋白(连接蛋白)------桥粒斑珠蛋白、桥粒斑蛋白
作用:维持上皮的完整性。
受到破坏----寻常性天疱疮。
3、颗粒层
光镜:2~3层细胞组成
胞质内含嗜碱性透明角质颗粒,染色深,胞核浓缩。
表面正角化,此层明显;表面不全角化,此层可不明显。
作用:透明角质颗粒的主要成分是纤丝聚集蛋白原,它是在棘细胞层形成的蛋白质,有利于细胞内钙的贮存。
4、角化层
光镜:位于上皮较表层,细胞扁平,体积大
正角化:细胞器及细胞核消失,胞质内充满角蛋白,细胞间桥消失;红染的条索。
不全角化:含有浓缩的未消失的细胞核
角化鳞状上皮
细胞膜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由交联的蛋白质和脂类形成的所谓角化包膜。是上皮屏障的主要构成成分。并且和胞内角蛋白相交联。
角化包膜具有高度抗溶解性,较强的柔韧性,能很好的保护上皮深层的上皮细胞。
非角化的鳞状上皮
(1)基底层
(2)棘层
(3)中间层
(4)表层
二、固有层
由致密结缔组织组成伸入上皮部分的乳头称为乳头层,其余部分称网状层
乳头层胶原纤维较细,排列稀疏,咀嚼粘膜乳头较长;
网状层在被覆粘膜较发达
血管和神经纤维通过网状层进入乳头层,形成毛细血管网和神经末梢
固有层深面可有粘膜下层或直接附着在骨膜上
基本细胞成分是成纤维细胞,有合成和更新纤维及基质的功能
细胞外间质主要是胶原纤维,Ⅰ型90%,Ⅲ型8%
固有层对上皮细胞的分化具有调控作用
三、粘膜下层
疏松结缔组织,内含小涎腺、较大血管、淋巴管、神经及脂肪为固有层提供营养及支持主要分布在被覆粘膜。
要想获得更多考试试题信息清关注下方的微信公众号。
微信好友
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