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改革开放,医疗行业的发展史,发现医患矛盾从从前的“老百姓是否看得上病、看得起病”,发展为“老百姓对医务人员过高要求且医务人员无法让其满足”,医患关系一直整个社会热点讨论的话题。上到国家,下到百姓,上到院领导,下到科室小护士,无一不期盼有个和谐的医患关系。那怎么样才能做到呢?
首先,我们要根据病人的情况不同来采取不同的相处模式。
第一种,主动-被动型
主动-被动型是一种以生物医学模式及疾病的医疗为主导思想的医患关系模式。其特征是“为病人做什么”,医生占主导,病人被动的接受,所以一般来说,只有处于昏迷、手术、全麻、休克、严重创伤、某些精神疾病及婴幼儿等等的这一类人,适用于这一类型。
第二种,指导-合作型
指导-合作型是一种一方指导,另一方配合的有限合作模式。其特征是“告诉病人做什么”,在这种关系中,往往是医生是权威,病人只能跟着做。往往适用于急症、危重病人,手术前、手术后病人及少年儿童病人等。这一类病人往往思路清晰,也常常会有疑问,良好的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共同参与型
共同参与型是一种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及以健康为中心的医患关系模式。其特征是“帮助病人自我恢复”,适用于慢性疾病的病人,如慢性期、康复期、门诊和家庭病床的病人。这类病人对自身疾病比较了解,跟医生在专业上能达到平等的沟通,医生在与患者交流的过程中,也要充分参考患者本人的意见,再做出结论,可能就会有个比较好的结果。
当然,找到好的相处模式,高超的沟通技巧也同样重要,那么下一篇就为大家讲解一下医患沟通的技巧吧。
微信好友
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