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热镇痛抗炎药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抗炎、同时还有些具有抗风湿作用的药物。发热、疼痛和炎症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临床症状,如何合理的使用解热镇痛抗炎药,虽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就目前我国的现状,不合理用药现象依旧十分严峻。尽管这些药品相对安全、有效、质量稳定、价格便宜,但不良反应并不会因此而消失。因此,合理运用这类药物,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该掌握的技能。
一、解热镇痛抗炎药的概况
解热镇痛抗炎药同时具有解热和镇痛两大作用,其中不少药物还具有抗炎、抗风湿及抗血小板凝聚的作用。由于其与临床上使用的甾体结构的糖皮质激素类抗炎药有明显的结构不同,常称其为非甾体抗炎药(NSAIDs)。解热镇痛抗炎药虽结构不尽相同,但作用机制相似,即通过抑制体内前列腺素合成所需的环氧化酶(COX)而发挥解热镇痛抗炎的作用。合理运用这类药物,对现实生活有重要意义。
二、解热镇痛抗炎药的药理作用
(一)解热作用
发热是指人机体体温升高至正常温度以上,一般情况下体温高于37.3即提示发热,这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对于疾病的诊断是有利的。临床上的发热原因较为复杂,最常见的是感染性发热。人体被发热激活物侵袭后,产生和释放内热源,使中枢合成并释放制热物质前列腺素(PG)。而解热镇痛抗炎药通过抑制中枢系统前列腺素(PG)的合成并加快机体散热,从而产生解热的作用。在机体体温升高时,NSAIDs能使下丘脑调节中枢在机体产热和散热间形成动态平衡,这时,并不影响机体的正常体温。
(二)镇痛作用
因实际性或者潜在性的组织损伤而引起的痛苦感觉被称为疼痛,和发热一样,疼痛也被看作为机体的保护性反应。亦可以提醒机体及时避开预知的伤害,其临床指征常伴有呼吸症状及心血管症状。与吗啡类镇痛药不同,NSAIDs一般都用作于炎症和组织损伤引起的疼痛,适用于慢性钝痛,如牙痛、关节痛、月经痛等。
(三)抗炎抗风湿作用
NSAIDs抗炎作用主要是抑制环氧化酶(COX)的合成,但只用于对症治疗,不能缩短病程,亦不能改变病因。主要用于治疗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某些药物也可用于治疗全身性红斑狼疮、痛风等。在机体抗炎的过程中,会产生如5-羟色胺、组胺、缓激胎等一些列强大的致炎物质,其中一些具有增强血管通透性、扩张毛细血管以及扩大痛觉的致敏作用。NSAIDs通过抑制这些强大的致炎物质,如前列腺素(PG),从而减轻炎症的感染以及抑制炎症的复发。
三、解热镇痛抗炎药的合理用药
(一)解热
1、使用解热药的指征
(1)发热不高,但伴有肌肉酸痛、意识障碍、影响到患者休息和疾病的恢复;
(2)持续性的发热,危害到心肺正常功能;
(3)某些不能有效控制长期发热者,如伤寒、丝虫病及癌症的发热等;
2、如何选择解热药
患者在用药时,应根据患者的指征、机体状况和药物的适用症、禁忌症等各方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1)一般以疗效确切、价格经济、购买方便的药物进行优先选择,常将阿司匹林及其复方制剂作为首选,次选药为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及其复方制剂;
(2)对于长期发生高热的患者,如吸虫病、布氏杆菌可考虑应用吲哚美辛栓剂;
(3)小儿用药,最好仅限于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及其复方制剂,对于小儿流感和水痘应禁用阿司匹林;
(4)对于阿司匹林不能耐受者,如伴有消化性溃疡及其他出血性疾病,可选用对乙酰氨基酚;
(5)妊娠期妇女要谨慎选用解热镇痛抗炎要,首选进行物理降温,必要时选用对乙酰氨基酚,但不能过量;
(6)退热作用主要是影响机体的散热过程,通过扩张毛细血管而使汗量增加,若使用作用强而快的解热镇痛抗炎药,一类人群如老人、幼儿可因出汗量增多或者体温骤降而引起虚脱,故此类人群用药应适当减量;
(7)解热镇痛抗炎药用于解热一般不超过三日,三日内不能降低发热应及时就医;
(8)选择解热镇抗炎药前,应先明确诊断后再合理用药,防止掩盖病情;
(二)镇痛
1、镇痛药物选择方面应考虑下列指征:
(1)应明确原因再选择使用镇痛药,如对临床癌痛患者应先对其进行NRS评估后再用药。
(2)本类药物只适用于轻、中度的慢性钝痛,且起效效果体现在初期。
(三)抗炎
1. 痛风性关节炎应用粗尿酸排泄药。
2. 感染性关节炎先应用抗菌药物治疗。
四、用药注意事项
(一)注意各类药物的不良反应
(二)注意避免重复用药
五、常用药物
代表药物 |
特点 |
阿司匹林 |
临床用于:感冒发热、头疼、牙痛、神经痛、肌肉痛等;急性风湿热,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心脑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抗血栓)。 不良反应有:胃肠道反应、凝血障碍、水杨酸反应、过敏反应、瑞士综合征。 |
对乙酰氨基酚 |
感冒、牙痛等症状,发热首选。 具有肝毒性 |
保泰松 |
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 不良反应众多且严重,现以少用 |
布洛芬 |
解热、镇痛、抗炎与阿司匹林相似,也用于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 |
塞来昔布 依托考昔 尼美舒利 |
可以减少胃肠道不良反应。 但可能带来心血管系统更严重的不良反应。 |
微信好友
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