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中都有进入病人角色的可能,甚至与病人角色终身相伴。病人原来的社会角色与病人角色特征越接近,如个性比较依赖和顺从、愿意接受别人的帮助、能相信别人的人,更容易接受和进入病人角色;反之,病人原来的社会角色与病人角色差别越大,越容易产生角色适应的困难。对于病人的角色适应不良常见于以下几种情况:
(1)角色行为缺如:病人未能进入病人角色,没有配合医疗活动恢复健康的想法与行为。虽然医师已做出疾病诊断,但病人未意识到自己已患病或不愿承认自己是病人。由于患病意味着社会功能下降,与求学、就业及婚姻等涉及到个人利益的问题相关,致使病人不愿意接受病人角色;另外病人可能使用“否认”的心理防卫机制,以减轻对患病的过度焦虑,这类病人不易与医护人员合作。
(2)角色行为冲突:当多种社会地位和多种角色集于一人时,在其自身内部产生的冲突。个体在适应病人角色过程中,与其病前的各种角色发生心理冲突而引起行为的不协调。从健康人变为病人时,如果病人不能从平日的社会角色行为进入到病人角色,其行为表现不符合社会预期时,就会引起心理冲突,病人常表现为焦虑不安、愤怒、烦恼和悲伤。如病前的社会角色是一个工作节奏快、人际交往广泛的部门主管,生病后需要休息和静养,但病人还是按照自己以往的习惯行事,将工作带到病室,不能适应病人的角色要求包括遵医嘱服药、休息、接受治疗等,从而会引起角色行为冲突。
(3)角色行为减退:当个体进入病人角色后,由于某种原因又重新承担起本应免除的社会角色责任,放弃了病人角色去承担其他角色的活动。如出于某种强烈的动机或对于某种需要的迫切追求,超过求医治病的动机,病人可能会走出病人角色去承担其正常时角色的义务和责任,这常常会使病人的病情反复出现。
(4)角色行为强化:随着躯体的康复,病人角色行为也应转化成正常的社会角色行为。如果这种转化发生阻碍,个体安于病人角色的现状,角色的行为与其疾病症状程度不吻合,对自我过度表示怀疑和忧虑,行为上表现出较强的退缩性和依赖性,这就是病人角色行为强化。导致角色行为强化是由于某些病人惧怕很快回到充满矛盾和挫折的现实社会角色中,以退化机制来应对现实环境。
所以病人的角色适应情况存在多种情况,根据每个人的社会环境、年龄、文化背景以及自身经历等都会有所不同,作为医务人员应帮助病人完成从正常人角色向病人角色的改变,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帮助病人适应其应承担的角色。
微信好友
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