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中公医考网为广大考生们总结的关于“中药与药品质量标准”的浓缩考前攻略精华,年年有考点,建议收藏。
1.中药药性理论的内容包括:四气(定性)、五味(定能)、升降浮沉(定趋势)、归经(定位)、有毒无毒(偏性)。
2.五味:(1)酸:能收、能涩。作用为收敛固涩(五味子)、生津(木瓜)、安蛔(乌梅)。若应用不当,会有收敛邪气的不良效用。
(2)苦:能泄、能燥、能坚。作用为通泄(大黄)、降泄(苦杏仁、赭石)、清泄(黄连、栀子);燥湿(苍术、厚朴、黄柏、苦参);坚阴(黄柏、知母)、坚厚肠胃(黄连)。若应用不当,会有伤津、伐胃的不良效用。
(3)甘:能补、能缓、能和。作用为补虚、缓急、和中、调和药性(甘草)。若应用不当,会有腻膈碍胃的不良效用。
(4)辛:能散、能行。作用为发散(荆芥、薄荷)、行气(香附)、活血(川芎)。若应用不当,会有耗气伤阴的不良效用。
(5)咸:能软、能下。作用为软坚散结(昆布、海藻、鳖甲)、泻下通便(芒硝)。高血压、动脉硬化者、脾虚便溏者慎用。
3.七情配伍包括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相须、相使表示增效;相畏、相杀表示减毒;相恶表示减效;相反表示增毒。
4.君药对处方的主证或主病起主要治疗作用。体现了处方的主攻方向。
5.臣药:①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和主证;②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
6.佐药分为:①佐助药(协助君臣药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②佐制药(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或烈性)、③反佐药(药性与君药相反,但能起相成作用)。
7.使药分为①引经药;②调和药。
8.中药化学成分常用的提取方法有浸渍法(适用于遇热不稳定的成分或含大量淀粉、树胶、果胶、黏液质的中药)、渗漉法(适用于遇热不稳定的成分)、煎煮法、回流提取法、连续回流提取法(常用索氏提取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升华法(提取樟脑、咖啡因)、超声提取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常用的超临界流体 CO2)等。
9.吸附色谱包括:①物理吸附,采用极性吸附剂(硅胶、氧化铝),非极性吸附剂(活性炭)进行的吸附色谱;②化学吸附,如黄酮等酚酸性物质被碱性氧化铝吸附、生物碱被酸性氧化铝吸附;③半化学吸附,如聚酰胺对黄酮类、醌类的氢键吸附。
10.不同剂型起效快慢顺序:静脉注射>吸入给药>肌内注射>皮下注射>直肠或舌下给药>口服液体制剂>口服固体制剂>皮肤给药。
以上是中公医考网为广大考生们总结的关于“中药与药品质量标准”的浓缩考前攻略精华,建议收藏并且分享给身边的朋友,有助于考试。
微信好友
朋友圈